本報兩會報道組 朱寶琛

近年來,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當前,數字經濟實體和業態發展變化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積極推進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在這一過程中,財務、會計、審計是重點推進的領域。財務數據是企事業單位發展成效最直觀的體現,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應用水平,也關系到企事業單位的數字化轉型成敗,乃至影響其高質量發展成效。”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容誠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首席合伙人肖厚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進一步表示,伴隨企業財務信息化、數字化轉型,也給國家審計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等社會審計在有效識別企業財務風險、財務舞弊行為等方面,帶來新挑戰、提出新要求。實踐中,財會審計領域開展信息化建設,除技術等硬件問題外,最為關鍵的難題,在于缺乏既掌握財會審計知識又精通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人才,導致不能充分發揮內部支撐生產和管理、外部實現有效監督的功用。
“目前,高等院校已在加強財會、審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但在用人中發現,高校財會相關專業畢業生接受的信息化知識教育,仍普遍較為淺顯,難以滿足財會審計領域信息化建設需求。而企事業單位自行培養這類人才,往往事倍功半。”肖厚發說。
為此,肖厚發提出:建議財會類院校及綜合類高校財會、審計相關專業,將信息化、數字化相關課程納入專業必修課;建議加強對財會審計從業人員信息化、數字化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在職培養、專項培養;建議參考職業教育的現代學徒制,鼓勵高等院校財會相關專業學生到行業機構“半工半讀”,健全完善行業后備人才聯合培養模式;建議鼓勵相關院校加強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產學研互促。
(編輯 何帆 才山丹)